「髌骨外侧」与「锁骨」解剖学定位详解
「髌骨外侧」与「锁骨」解剖学定位详解
(附武藏「杖术·崩击」的精准打击原理)
一、髌骨外侧(腓总神经经过处)
1. 解剖位置
- 髌骨(膝盖骨)外侧凹陷处,约位于:
- 胫骨外侧髁(小腿骨上端外侧隆起)前下方2cm。
- 腓骨头(小腿外侧骨性突起)正前方。
- 腓总神经从腘窝(膝后)绕行至腓骨头外侧,此处神经仅被皮肤和筋膜覆盖,极易受外力压迫。
2. 武藏「崩击」的科学依据
- 打击效果:
- 5kg冲击力即可压迫腓总神经,导致足背麻木+踝关节失控(暂时性垂足)。
- 10kg以上力可引发膝关节半脱位(韧带瞬间松弛)。
- 现代医学验证:
- 临床“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”患者,轻叩此区会引发下肢触电样痛感。
3. 体表定位方法
- 屈膝90°,触摸膝盖下方外侧的骨性突起(腓骨头)。
- 其前方凹陷处即为腓总神经浅表点(武藏杖击靶心)。
二、锁骨(武藏「柄止」的打击目标)
1. 解剖位置
- S形横贯胸廓上方,连接胸骨与肩胛骨。
- 武藏重点打击区:
- 锁骨中1/3(最薄弱处,厚度仅1-1.5cm)。
- 锁骨下神经穿出点(胸锁乳突肌外侧缘)。
2. 杖柄戳击的破坏机制
- 生理效应:
- 5kg垂直力可致锁骨骨裂(需4-6周康复)。
- 压迫臂丛神经引发整臂麻痹(持续10-30分钟)。
- 战术意义:
- 彻底剥夺对手持械能力(剑士失去握力)。
3. 体表定位方法
- 从喉结向两侧水平触摸,第一根横行的硬骨即锁骨。
- 中点处用拇指按压,感受到的凹陷即为最佳打击位。
三、武藏「杖术·崩击」的现代医学重现
动作 |
打击部位 |
医学影响 |
现代等效技术 |
崩击 |
腓骨头前外侧 |
腓总神经麻痹→足下垂 |
泰瑟枪股外侧射击 |
柄止 |
锁骨中1/3 |
臂丛神经压迫→上肢失能 |
警用甩棍“锁肩技” |
四、自我保护警示
- 禁止真人试验:
- 腓总神经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足下垂。
- 锁骨骨折易刺伤肺尖引发气胸。
- 历史考据:
- 江户时代文献《武道初心集》记载,武藏此技仅用于“止戈”,严禁门人滥用。
总结:人体弱点的极致利用
武藏的「杖术·崩击」本质是古代运动解剖学杰作,其精准性甚至超越现代防身术。理解这些位置,方能真正领悟:
“不杀之剑,始于知身;不战而胜,终于知人。”
(《五轮书》未公开残篇)
留言
張貼留言